文博动态

线上文博会展出季(二十六)|全国各省市文化精品走廊①•云南省保山市

文博会时间:2020-04-21 14:45:16编辑:谢佳晔来源:文博会


我要分享:


前  言


当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对会展行业造成了较大冲击,原定于5月14日至18日举办的第十六届文博会将延期举办。


近期,在主办单位指导下,文博会组委会办公室和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有限公司积极应对疫情,倾力打造永不落幕文博会,线下延期,线上不断。这一策划,很快得到了海内外展商、专业观众和广大网友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彰显了中华民族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家国情怀。我们从2020年3月12日至5月底,隆重推出“线上文博会展出季”,分期分批推送文博会平台的优质展商、项目和各类文化产品,将以“文博会美术藏品系列展”、“地方文化产业发展成果展”、“海外文化产品展”以及“文博会各专业展馆的文化产品系列展”等若干场次的线上展览活动呈现。通过网上文博会服务平台,广泛整合线上线下文化创意产业资源,全方位突出文博会精彩看点,为全球观众与文博会展示内容之间建立一种更为密切的交流互动方式,旨在以“线上云观展”的形式向海内外展商、专业观众全天候、全方位展示我国乃至全球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最新建设成果,最新发展态势、项目与产品,实现身临其境在线观展、在线交易,为行业提供一个低成本、高成效的在线展示与交易平台,实现可读、可赏、可成交的全新模式,形成文博会“线下惊喜待启、线上精彩不断”的展览新局面。敬请广大网友关注和支持。


我们期待,通过“线上文博会展出季”的推出,可以在文博会平台碰撞形成更多的创意、思想、灵感和力量。我们同样期待,与您在2020年第十六届文博会上相遇,共享文化盛宴,分享创意未来。


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组委会办公室

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有限公司

2020年3月12日



全国各省市文化精品走廊①


云南省保山市

文以载道,文以化人。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的兴盛为支撑。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亲自谋划、指导、推动,主持召开一系列重要会议,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科学回答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和全局性问题,鲜明提出了坚定文化自信这一重大论断,并将文化自信同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相并列,成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大命题,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保山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讲话精神,始终把文化创新发展作为坚定“四个自信”、推动保山文化繁荣兴盛的重要抓手,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到云南考察时提出的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三个定位”要求,坚持“山水田园城市、历史文化名城、开放创新之城”发展定位,以改革为动力,以创新为驱动,不断夯实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推动“文化产业与科技、金融、旅游、农业”融合发展,抓实文化产品创意研发,全力推动保山文化产业高质量跨越发展。“十三五”以来,保山市文化产业增加值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发展动力迸发,日益成为保山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多举措打造文化产业发展的保山经验


近年来,保山市始终坚持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与经济相统一的原则,以 “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打牢基础、壮大规模、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文化产业发展思路,积极推进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保山在地理区位、多元民族文化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优势,依托重大文化项目、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带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

(保山易罗池夜景)

科学谋划文化产业布局。近年来,保山紧紧围绕“一个龙头,两翼推进,协同发展”的思路,推进“做优腾冲,做强隆阳、龙陵,做大昌宁、施甸”的总体布局,着力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良性格局,构建了以“腾冲文化旅游、翡翠、琥珀加工销售和腾冲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为支撑,以隆阳历史文化、创意产业、南红玛瑙加工销售和龙陵黄龙玉产业两翼推进,辐射带动昌宁生态文化、施甸民俗文化互补发展”的市域文产格局。建立了龙头企业带动、校企合作、产业合作社互助发展、农户散户积极参与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形成一批民族民间工艺产业群、抗战文化产业群、珠宝玉石文化产业群、农业观光旅游群等重点文化产业门类,有力地夯实了保山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带动了全市城乡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

(保山文化标志性建筑——永昌阁)

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保山始终把全力推进龙陵黄龙玉文化产业园区、腾冲高黎贡文化创意园区、腾冲琥珀文化产业园区等3个省级文化产业园区和永子文化及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基地建设作为聚集带动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不断推动保山文化产业迈向聚集化、高质量发展。到2019年底,全市3个省级文化产业园区已入驻文化企业200多家,占园区企业总数均达80%以上,园区聚集带动效应初步显现,形成了以龙陵黄龙玉、腾冲琥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聚集发展为支撑,与其他产业相互带动的产业发展良性生态。

实施“文化+”行动,深入推进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近年来,保山充分发挥保山旅游、农业等优势,将文化植入旅游、农业、体育等相关业态,积极推动农业观光旅游项目建设、农业文创产品开发和重大文体赛事活动,着力打造门类齐全、种类丰富的文创产品,充分拓展文化产业市场外延业态。培育了比顿咖啡、云南林玉航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碧寨金戈等一批“文化+农业”的文创企业,打造了《梦幻腾冲》《天地正气》等一批大型旅游演艺剧目和中国·保山“永子杯”国际围棋大师赛、“世界围棋名人争霸赛”“龙马药业杯象棋棋王赛”等一批重大文体品牌赛事活动。

着力培育壮大文化企业。发挥保山市市级文化产业引导扶持资金财政资金激励机制,持续加大对小微文化企业扶持力度,不断完善公共技术支撑、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信息发布、资源共享、人才培训等产业平台建设,为保山市文化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服务。多年来,保山市先后培育了保山黄龙玉公司、保山永子文化产业有限公司、腾冲天赋艺并商贸有限公司等一大批具有保山标识,在云南省具有影响力的文化企业,极大地提高了保山文化创意产业的竞争力、影响力和吸引力。

加强文化产业对外宣传。精心组织文化企业参与深圳文博会、南博会、云南文博会等一批国家级、省级展会活动,为保山市文化企业打造宣传推介和交流平台。先后创建了中国翡翠第一城腾冲、腾冲琥珀之城、黄龙玉之乡龙陵、保山南红玛瑙三大珠宝品牌。鼓励和支持工艺美术专业技术人员积极参与“天工奖”“百花奖”“彩云杯”等国家级、省级重点玉雕赛事活动,着力打造龙陵“玉满乾杯”黄龙玉雕刻大赛、腾冲“匠心杯”琥珀雕刻大赛等本土玉雕赛事,推出一批国家级、省级玉雕大师,全面提升保山珠宝产业和雕刻水平在全省、全国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未来,保山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路径


构筑企业文化产业链。以打造品牌围棋赛事、咖啡企业文化节等文化活动为载体,着力推动文化品牌创意提升,发挥龙头文化企业示范带动作用,辐射带动文体赛事活动、节庆文化活动等产业链中下游文化企业抱团发展壮大。

实施文化产业创新驱动发展。着力培育高素质创新型文化产业人才,继续完善校企合作模式,依托保山学院珠宝学院、滇西综合运用技术大学珠宝学院等高校教学资源,通过在珠宝、服装服饰设计等文化企业设立大学生实训基地、在高校建立大学生创业联盟等方式,加大对文化创意设计类人才的培养,建立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从事文化产品设计、研发、生产、销售的机制。支持保山南红、腾冲缅甸琥珀等珠宝企业、玉雕专业技术人员与博物馆合作开发蕴含保山文化内涵的珠宝类文创产品。

(保山国家非遗——腾冲皮影)

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场化。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学研,加强对文化消费市场、文化市场供需关系、文化消费群体的分析和研究,探索非遗产品从产学研到与文化消费市场对接的各环节,鼓励通过市场化运作整合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从投资、开发、包装与销售等环节入手,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到文化产品的转化,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

推动文化与农业产业的融合发展。进一步挖掘茶叶、咖啡的文化属性,丰富茶叶、咖啡等农业产品的文化内涵,通过研发、生产一批以茶叶、咖啡成品、中间产品为主、消费者喜爱的文创周边产品,着力培育文化产业新业态,积极拓展文化创意产品市场外延。

深化文化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依托保山“一圈一环一线”全域旅游产业布局,推动文化产业与全域旅游的深度整合,打造一批文旅融合发展景点景区和文化旅游品牌节庆。支持珠宝玉石、木雕、刺绣、陶艺等手工艺品生产企业开发具有独特地域文化内涵、符合旅游市场需求的旅游文创产品。 

推动保山文化走出去。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按照云南省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要求,深挖民族文化,面向对外出口,加快培育国家重点文化出口企业和重点出口项目。进一步深化推动文化产业、文旅及相关融合发展产业项目招商引资工作。深度参与好深圳文博会、南博会、云南文博会等一批国家级、省级展会活动,进一步提升保山端阳花市商贸旅游节等保山本土节庆展会质量和水平。

打造保山文创品牌。以保山文创为统领,做好青年文创、巾帼文创、关爱文创、非遗文创、体育文创五个子品牌及隆阳文创、施甸文创、腾冲文创、龙陵文创、昌宁文创五个县域文创品牌建设,打造市场竞争力强、创新驱动力足、文化辐射力广的保山文创品牌。

探索文化产业发展新方式。运用好传统媒体、新媒体等媒体平台推介,通过网络直播、传统文化与街舞结合等多种形式,丰富文化企业及文创产品要素、宣传载体和手段,积极探索保山文化产业发展新的切入点。


一、保山市施甸县


施甸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3亿多年前海林檎在这里繁衍生息,8000年前的原始人类“姚关人”在这里凿石农耕,元初契丹人南下至此定居,明邓子龙靖边卫国、历经滇西抗战的洗礼,22个民族水乳交融,谱写着灿烂的历史文化。施甸是党员领导干部的楷模杨善洲同志的家乡,是集杨善洲精神文化、滇西抗战文化、温泉文化、契丹文化、民俗文化为一体的多元文化融合发展的边塞之地。施甸曾是“南方丝绸之路”的必经通道,滇缅公路从北部过境65公里。这些优越的自然与人文历史资源为施甸以文化旅游为主导的产业互动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文化艺术创作人才精品不断涌现。积极挖掘培养艺术人才,组织国内艺术名家采风活动、主题摄影活动、契丹、抗战文化研讨活动等,多角度、多方位向外推介施甸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抗战文化资源。出版了《施甸风情画册》《横戈怒江》《血肉滇缅路》《青牛白马的迁徙》《流水飞花》《看山亭上月常圆》《印象施甸古寺》等多部文学艺术作品;摄制了施甸宣传片《原乡施甸》、电视纪录片《怒江作证》《契丹留痕》和MV《契丹记忆》《寻你》《荷美》《水墨施甸》,微电影《笙声不息》获第三届亚洲微电影节金海棠奖优秀作品奖。施甸“滇西小哥”通过发布210多期视频,成功向世界宣传了施甸特色美食和文化,成为微博2019年度视频红人、十大影响力美食大V,国内外粉丝量达到1100万,2019年被保山市文化和旅游局正式聘任为保山市文化和旅游宣传大使,还受邀到牛津大学演讲。同时,施甸县积极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培育扶持文化企业。组织特色文化创作人员赴上级学习培训和参赛,杨庆坤创作的母系陶艺玉坤陶系列荣获铜奖,“浮云”、“阳光”两件作品被昆明市博物馆收藏。积极支持施甸濮人文化公司李枝清参加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染织刺绣专业培训班为期20天的培训,全面提升从业人员文化创新能力,为建设幸福和谐施甸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文化基础。

文化产业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近年来,施甸加快文化设施建设步伐,在建设完善乡镇文化站和村文化活动室的基础上,先后建设了施甸县“三馆”“青牛白马文化广场”“太阳湖公园”“旺华影城”“滇西抗战施甸陈列馆”等一批基础文化设施。目前,施甸已形成“县级文化基础设施完善、乡镇综合文化站功能配套齐全、村文化活动室内容丰富”的县、乡、村三级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网络格局。施甸图书馆于2017年被评定为国家一级图书馆,其新颖的设计和服务理念,齐全丰富的藏书,宽敞舒适的阅读环境,集聚众多艺术名家创客的工作室,不仅吸引着每天400多人次的读者,还有很多慕名而来的参观者。定期组织的各类文化沙龙、诗会、读书会、书画摄影展等文化活动更是让施甸图书馆成为了文化传播的主阵地。于2020年新建成的“滇西抗战施甸陈列馆”计划5月开展,届时将成为宣传推介滇西抗战文化的鲜活阵地。

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施甸全力推动文化旅游不同业态间相互融合,深入挖掘杨善洲精神文化、滇西抗战文化、温泉文化、契丹文化、金布朗文化等特色文化内涵,促进文化旅游有机融合。有序开发杨善洲精神文化纪念品、壹坤窑土陶、花濮蛮布朗服饰、掇花背腰、“施韵甸美”农特产品等具有艺术性、纪念性、实用性的特色文化旅游商品,品牌效益逐步显现。旅游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杨善洲精神教育基地被认定为国家AAAA级景区,与滇西抗战江防遗址被国家14部委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施甸县积极推进金布朗风情小镇建设项目和国家项目资金支持的施甸县滇西抗战江防遗址旅游基础设施项目,整体提升全县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文化市场繁荣有序发展。近年来,施甸紧紧围绕“一坝拓展发展空间,一河提升城市品质,一路连通中心城市”的发展思路,在加快经济建设的同时,大力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以“善洲故里、水墨施甸”为文化品牌,“东山文化长廊”为主线,培育打造了红色文化旅游、布朗族民俗、陶艺、创意设计、影视创作、文化体验等特点鲜明的文化产业门类,不断促进文化市场繁荣有序发展。进一步优化文化产业布局,积极推进“施甸文创”品牌建设,做好青年文创、巾帼文创、关爱文创、非遗文创、体育文创5个子品牌及县域文创品牌建设内容,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文化创意精品,形成一批有示范引领作用的示范企业,打造市场竞争力强、创新驱动力足、文化辐射力广的施甸文创品牌,提升施甸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使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文化产业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不断提高,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逐年提升。


二、保山腾冲市


在保山市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及上级部门的大力关心支持下,腾冲文化产业经过几年的发展,形成了体量不断增大、体系基本形成、体制与机制逐步完善的良好局面。2017年(生产总值176.71亿元)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23.05亿元,占GDP比重13.04%,文化产业增加值在全省129个县排名第五,GDP占比全省第一;2018年预计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26.73亿元,占GDP比重12.02%。新增洞山温泉、丰光旅行社、腾跃步步顺传统工艺有限公司3家联网直报企业,目前,有联网直报法人单位共29家。基本形成了以翡翠、琥珀为主的珠宝首饰文博业,以木土石布纸为支撑的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以火山热海、江东银杏为龙头的注入文化元素的旅游度假业三大文化产业集群,特色鲜明、重点突出的产业发展体系初步形成。


珠宝首饰文博业蓬勃发展


近年来,腾冲市按照珠宝产业的传统优势,大力发展以翡翠、琥珀为主的珠宝产业,出台了《腾冲市珠宝产业集群发展实施意见》,围绕“理顺进口、规范市场、提升加工、铸造品牌、扩大宣传”等方面推动腾冲珠宝产业的规范化、聚集化、品牌化发展。一是抓翡翠产业转型升级。近年来,腾冲市大力维护“腾冲翡翠无假货”的品牌形象,建立了腾冲市珠宝检测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听取珠宝检测工作并对有关问题进行集中处理和要求,同时,采取多部门联动的方式,对城区内珠宝市场进行联合检查;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等措施加大龙头企业和玉雕加工人才的培养,目前,至2018年,全市从事翡翠业的大型市场共30余个,从业商户达1600余户(其中从事翡翠毛料加工的达100余户),全市翡翠从业人员达1.6万人,翡翠协会会员300余人,全年实现翡翠行业销售总额约40亿元。有中国玉石雕艺术大师2人、云南玉雕大师12人、云南玉雕名师55人、云南玉雕师116人。2005年9月1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亚洲珠宝联合会授予“腾冲·中国翡翠第一城”的品牌荣誉称号。二是抓琥珀产业的做大做强。2016年,腾冲成立了全国第一家地方性琥珀协会,并有昇蕴、虎魄阁、呈宏珠宝、瑞政祥、卓旭5家琥珀企业进入全省联网直报法人单位,至2018年,腾冲共有从事琥珀销售的店铺近600家雕刻作坊100多家,雕刻技师近600人,街边摊点柜台近3000户,常驻腾冲的缅甸商人达1000人以上,从业人员1万人以上,全年琥珀产业产值达32亿元。2017年9月,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轻工珠宝首饰中心在北京举行“中国琥珀之城”授牌仪式,腾冲获得了“中国琥珀之城”称号。2018年委托云南省珠宝质检研究院完成了缅甸琥珀标准体系的编制,于同年6月1日正式实施。紧抓“互联网+”的机遇,抓实电子商务及市场拓展,成立琥珀直播培训基地,大力发展琥珀产业的电商化销售模式,指导企业运用好线上线下同步销售的模式,拓宽销售渠道。三是按聚集发展的要求抓“荷花湾”项目建设。按照市委政府聚集发展的要求,目前正在规划建设荷花湾项目,项目占地4000亩,建设用地约2000亩,估算总投资35亿元。着力打造以文化创意提升旅游品质,积极培养翡翠、琥珀、根艺、现代农业等新的文旅业态,打造集文创、康养、田园风光为一体的“荷花湾”旗舰型文旅项目。


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创新发展


一是引进昆明择藤茶具到北海乡富裕村成立公司并建设竹编加工厂,该企业将腾冲市传统的竹编生活用品,提升为旅游文化用品,深受游客喜爱,目前已在和顺、热海、县城开设销售点,产品远销省内外。在清水驼峰村举办多期培训班,建设了新的加工基地,并将引进藤编工艺,逐步重振“腾编”辉煌,预计实现100个工人,1000万产值的目标。二是将土陶、古法抄纸、“腾编”、皮影、纸伞、布鞋、荞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高黎贡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形成了集加工、体验、销售、展示为一体的非遗一条街。三是抓好火山石精深加工。以尚原石业、大家文化公司为龙头,按“崇尚自然,回归本原”的经营理念,引进国内最先进的石雕设备和一流的设计人才对火山石进行精雕加工,用火山石加工成的茶道、香道、花道、饰品、工艺品等一系列的文化产品及建材装饰产品,部分产品实现了批量生产,远销日本、西班牙、德国、澳大利亚和英国等国家。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腾冲市在大力发展旅游产业过程中,基于极边文化、腾越文化为代表的多元文化组合,打造了一批国内享有盛誉的文化旅游产品。2019年,腾冲接待游客量达1958.8万人次,旅游收入241.82亿元。获得了“中国文化旅游大县”“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最美人文旅游休闲名县”“全球优选生态旅游目的地”“最具魅力的中国十大风景名胜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等称号。一是以机构改革为契机,成立腾冲市文化和旅游局,将文化产业和旅游有机整合,形成资源融合、优势互补的良好局面。二是打造以“和谐、和顺”为内涵的温泉康养游,建设了热海、玛御谷、和顺柏联SPA、云峰山国际温泉养生度假等一批温泉养生基地和温泉小镇,推动温泉旅游文化产品转型升级。三是充分挖掘乡村旅游文化资源,相继推出了固东银杏村、界头15万亩花海、乡村花海马拉松、十里荷花、十里桃花、十里樱花等乡村特色文化旅游,打造了“人不离乡”乡村非遗产品生产销售流程,带动了藤编、布鞋、背幺等非遗产品的生产销售。四是用文化创意提升旅游品质,积极培养翡翠、琥珀、根艺、现代农业等新的文旅业态,打造集文创、康养、田园风光为一体的“荷花湾”旗舰型文旅项目。